流行讀物/勵志讀物 |
流行讀物/科幻及推理小說 |
流行讀物/愛情小說 |
流行讀物/校園小說 |
流行讀物/運動小說 |
流行讀物/生活小品 |
流行讀物/流行文學 |
流行讀物/成長 |
心理/婚姻及家庭教育 |
心理/兩性 |
心理/心理健康 |
心理/成長自助 |
心理/輔導 |
心理/心理成長 |
教育/親子教育 |
教育/青少年教育 |
社會文化 |
通識 |
宗教 |
文學 |
教科書 |
心靈關顧 |
飛翔專號 |
栽培新一代 |
U-mook |
想‧faith |
City & Me |
閱讀之味 |
通識閱讀 |
火柴人系列 |
親子‧生趣系列 |
生命教育‧傳媒教育 |
少年家長‧少年書房 |
新向度系列 |
創意通識學習計劃 |
心靈地圖 |
兩性 |
婚姻與家庭 |
心理自助 |
辯理思情 |
生命故事 |
成長 |
親子教育 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內容簡介 :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
「這是一個旅行者的故事,也是一個記者的成長故事,一路走來是不斷相遇與別離的過程。」
這是一個旅人的故事。
旅人說自己不安於份,總是在「本地」與「異地」之間來回往返。她在途上觀察平常百姓的生活、見證社會大事,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,也藉着採訪,與當地人交流,聽着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,寫下了一般遊記不會記下的見聞。
她在大學期間休學一年,背著背包從越南一路往西,去了柬埔寨、泰國、緬甸、新加坡、印尼,住過當地人的沙發,見證反世貿的現場,看過其他國家的選舉;在馬來西亞的獨立媒體實習,又旅居台灣,寫書,採訪,嘗試另一種的遊歷方式。
畢業以後,她乘坐西伯利亞鐵路,橫跨歐亞兩洲,在旅途中打工換宿,拜訪記者卡普欽斯基故居,也在匈牙利邊境,見證歐洲難民潮;又趁著緬甸大選,走訪仰光與實兌,了解女性與少數民族的困難。
後來,她回到香港,成為了一個全職記者,見證城市的發展。直至疫情期間,她辭去工作,趕在歲數限制前,前往英國工作假期。她在小店打工,也繼續採訪,思考生活的可能。
旅人說,因着對世界的好奇,一直往外闖盪,但走過很多地方以後,只有一處地方,能被稱為「家之所在」。她期望旅程結束,回到香港,繼續努力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