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行讀物/勵志讀物 |
流行讀物/科幻及推理小說 |
流行讀物/愛情小說 |
流行讀物/校園小說 |
流行讀物/運動小說 |
流行讀物/生活小品 |
流行讀物/流行文學 |
流行讀物/成長 |
心理/婚姻及家庭教育 |
心理/兩性 |
心理/心理健康 |
心理/成長自助 |
心理/輔導 |
心理/心理成長 |
教育/親子教育 |
教育/青少年教育 |
社會文化 |
通識 |
宗教 |
文學 |
教科書 |
心靈關顧 |
飛翔專號 |
栽培新一代 |
U-mook |
想‧faith |
City & Me |
閱讀之味 |
通識閱讀 |
火柴人系列 |
親子‧生趣系列 |
生命教育‧傳媒教育 |
少年家長‧少年書房 |
新向度系列 |
創意通識學習計劃 |
心靈地圖 |
兩性 |
婚姻與家庭 |
心理自助 |
辯理思情 |
生命故事 |
成長 |
親子教育 |
![]() |
![]() 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內容簡介 :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022年春天,香港遇上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,染病人眾,傷亡慘重,過萬家庭經歷生離死別。在傳染病大流行的時期,重重防疫政策和安排,令生離死別遇上更大挑戰,無法善別帶來生者不少傷痛和遺憾,連殮房都不能有哭聲。作者親身目睹,整理觀察和思緒,記錄在疫情下離別時,默默為生者死者盡過綿力的人們。為香港經歷過的疫情日子,補下一課生死教育的思考。
本書主要有兩部分,上卷:「幽暗與微光」,作者從病毒、「死神」、死者、存屍貨櫃、殮房、黃標等的角度,微小說方式述說疫情下的不尋常死亡故事。由於疫情肆虐,正常的安排都被禁止了,要是家人染疫死亡,甚至連最後一面都無法看到。但在重重限制下,不少在殮房崗位的人們都嘗試為生者死者多走一步,減輕遺憾。下卷:「我們的一課」,幾位在疫情下處理死亡個案的參與者,包括醫生、殮房主任、社工等,疫後反思,期許在最艱難的情況下,仍然堅守「莫以善小而不為」的精神,讓逝者善終,生者善別。
目錄:
序:香港之殤:沉澱過後,遺忘之先
上卷:幽暗與微光
禍端:末代皇帝
泣別:最後、待領
微光:好事難為、終極任命、一地兩兼、平反
下卷:我們的一課
畢生難忘 潘俊傑
疫情下的生死大事 范寧
疫下的殯儀與告別 伍桂麟
疫情下的喪親者:誰為誰點燈 梁梓敦
後記:疫情告別
作者簡介:
陳嘉薰
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,病理科專科醫生,任職公營醫院解剖病理部,為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榮譽副教授。日常出入殮房,也管理殮房工作。
工餘從事小說創作,曾獲第二十屆青年文學「兒童故事」高級組第三名。一九九七年與其他作者合著《笑爆醫院》後,獲邀在月刊《突破少年》雜誌撰寫專欄,故事後來再經擴寫、結集,成為嘉薰醫生首本系列書,後又撰寫講解人體細胞與結構的歷奇小說系列,及探討社會議題的小說。
作品糅合醫學專業知識與歷奇文學,屢獲中學生「十本好讀」及「十本好書」獎項,《死亡號外》榮獲第三十三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文藝創作組推薦獎,《最後的房子》榮獲2017年香港出版雙年獎「社會科學」出版獎,《相送》榮獲第九屆香港基督教金書獎—最佳作品(非學術)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